根据沪语委[2017]5号文件"关于开展第20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要求,校语委以"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积极联合学校各相关单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推普宣传活动。
一、校内外法律法规咨询宣传活动
校语委联合校团委,委托法学院开展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今年活动的主题是:规范语言文字,传承中华文化。
法学院志愿者团队的同学们,利用午餐人流最集中的时段,在校本部水秀和益新食堂门前拉开了活动阵势,醒目的大红横幅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通过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推广,倡导大家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营造了浓郁的氛围,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法学院志愿者团队的同学们,还利用周末时间去南京东路步行街和世纪广场进行推普宣传。易拉宝、传单是我们的海报,"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是我们的口号,路过的阿姨、伯伯们是我们最好的宣传对象。通过宣讲,倡导他们积极学习、认真推普。
二、"南腔北调,四海同音"主题活动
校语委联合研工部,委托研究生新媒体中心举办"南腔北调,四海同音"主题活动。
线上宣传,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在"上海大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上以知识普及和有奖问答的方式推送相关活动内容。
线下活动,分别为"校园中的不规范字"、"生活中没有意识到的错误读音""公共场合用语规范的讨论""讨论现实中的提笔忘字现象"四个小环节,设置四个挑战区,采取冲关模式,激励大家勇于挑战,突破自我。整个活动历经近两小时,结束之际仍有许多同学跃跃欲试;很多国外友人也都参与了挑战,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上海大学朗读者"系列活动
校语委联合校工会、校宣传部,委托校演讲协会开展"上海大学朗读者"系列活动。
前期活动为培训或沙龙。每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一小时左右;常驻主讲嘉宾为校市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数码学院吴笑老师。每期通过对一篇不同题材文章的讲述,教学发声方法,传授朗读技巧,然后进行抽样练习,提升学员的语音魅力。
中期展演大约5期后组织学员小型展演。
后期举办上海大学朗读者迎新年晚会。
四、上海市2017诗歌创作征集活动
为配合上海市2017诗歌创作征集活动,校语委在全校范围内,发起组织了以家国情怀、自由正义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征集活动。
活动吸引了广大诗词爱好者的踊跃投稿,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提交的作品中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歌一应俱全:有才情洋溢的以怀古、荣归、渡江为题的词;有以"梦的征程"为题的诗,全诗分惊梦、筑梦、逐梦三个板块,以三部曲的形式展现了上大学子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梦和国家的梦;更有以泮池为歌咏对象的诗歌,通过长篇抒情,展示了自己对于上大深沉的爱。
活动分享了诗词之美,感受了诗词之趣,传播了中国文化的意蕴,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为鼓励大家的创作积极性,投稿作品全部推送活动组委会参评。
五、组织"诗词大会"选拔
(一)2017"诗意中国"上海诗词大会
2017"诗意中国"上海诗词大会初赛由校语委主办,得到了文学院、社区学院等诸多单位的大力支持。初赛共有19位选手参与现场答题。参赛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凭藉着自身的语文功底,完成对100道诗词填空题的答卷。答题工程中,选手认真有序,初赛工作进展顺利。
经评审,6位80分以上选手代表上大进入复赛,最终朱泽昀同学入围决赛,期待取得更好成绩!
(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上海地区央视面试
接市语委、教委函,校语委在"上海诗词大会"的基础上,组织推荐了由8名大学生和2名教师构成的团队,参加央视面试选拔活动。试前,文学院专业教授姚蓉老师受邀多次对参赛选手进行了案头辅导和实战训练,就诗词相关及舞台仪表等给出了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使大家受益良多,自信倍增。
六、上海市2017年留学生中国诗文朗诵大会
校语委联合校国际交流学院,发动全院留学生报名参与活动,并委派朱焱炜老师担任参赛选手指导。经过认真遴选,最终推送了三个节目参加这次比赛:乌兹别克斯坦康晓鑫同学朗诵的《关山月》,哈萨克斯坦迪娜同学朗诵的《致橡树》及泰国、老挝、乌克兰等国七位同学共同演绎的《纸船》。节目音频制作得到了
校广播台的大力支持;节目上传后的投票评选环节,也得到了校内外热心人士的关注,点击率一路上升,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展示了上海大学留学生的语言风貌。
七、上海市第三届大学生汉字听写大会
校语委联合校文学院,组织"汉字情,中国梦"为主题的上海市第三届大学生汉字听写大赛上海大学校内初赛。通过一小时一百题的汉字水平答题测试,14名报名预选学生中,得分最高的三位入选上海市汉字听写大会半决赛,期待取得好成绩!
八、上海市大学生创意大赛
为了给"上海市大学生创意大赛"推选有创意的作品,校语委接大赛组委会通知后,即在上海大学网站的各相关网页同步进行了广招,还重点联系各相关院系,着力推荐有兴趣有想法的学生申报。由于本次创意大赛作品品类多,持续时间长,为了保持活动的热度,我们还时不时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通讯手段,关注参赛选手的创作进度,让学生保持创作激情,为作品的最终成形打下了基础。
最终,我校推荐了三位同学的若干作品参加大赛的展示交流。
校 语 委
2017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