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从“非”字看古今

创建时间:  2009/02/06  邹月亮   浏览次数:   返回

一日在某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成语"流言非语",但想起读书时老师的教导。印象中好像是流言蜚语,但在许多场合中,总是能看到"流言非语",于是便求证到图书馆。

一查书,果然是流言蜚语。

蜚,形声字,从虫非声,一种有害昆虫。一说臭虫,一说蟑螂,一说秋蝗,总之是害虫。

"流言蜚语"意思是"毫无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离间的坏话。在古文里,常见将"流言"和"蜚语"分开使用。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这说明,"流言"和"蜚语"含义相同。

"流言蜚语"可以写作"流言飞语",但不可以写作"流言非语"。

上一条:巧夺天工的汉语,相形见绌的英语

下一条:“焱” 读 yán 吗?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