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汉字的起源

创建时间:  2012/04/27  乔君君   浏览次数:   返回

结绳记事说
中国古籍文献中,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较多。公元前战国时期的著作《周易·系辞下传》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仓颉造字说
《吕氏春秋·君守》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私),背厶谓之公。"李斯《仓颉篇》: "仓颉作书,以教后嗣。"许慎《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论衡·骨相》:"仓颉四目。"《荀子·解蔽篇》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八卦说
《周易·系辞下》:"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作者只是把八封当作一种能"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象征性符号,而并没有把它看成文字。但一般也认为这是文字正式产生以前人们为表示意念而用于记录的符号,与文字的产生应有较密切的关系。《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刻符说
"刻符"即"刻画符号",是指刻画在陶器上的文字,又称书契或刻符文字。有关刻画符号的古代文献记载有《尚书·序》:"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故曰‘书契’也。"又云"以书契约其事也"。许慎《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凡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从这些文献记载来看,书契也是用来记事的,是比后来殷商甲骨文更原始、更简单的契刻文字。考古资料证明,书契不但刻木,而且主要是刻陶,近代出土的大量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片上的刻画符号就证明了这一点。各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画符号,以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时代为最早,距今已有6000多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为刻画简洁均衡的几何图案。有些符号与后世甲骨文中的字符如数目字等在形态上是相类似的,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汉字的一个源头。《尚书·多士》记载西周初年周公的话:"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就是说,商人在灭夏时,已经有了记事典册。从古史文献也可以看出,夏是中国第一个有完整世系流传下来的朝代。那么,汉字字符积累保存的年代,似可估计为夏初,也就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
 
起一成文说
创造这种说法的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根据之一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十个部首,其次序即从"一"字开始至"亥"字终结,所谓"起一终亥"。因此他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作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郑樵的"一"字演化论是建筑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哲学思想之上的,用来解说汉字起源,更是不着边际。他所根据的资料主要是当时通行的楷书,抓住楷书字体小的横折撇捺,联系到《说文》部首"起一终亥"的排列现象,从而加以附会演绎,缺乏科学意义。
 
众人造字说
文字最初必定是群众创造的,后来出必定经过一些人的采集、整理、增补。如果历史上真的有仓颉这样的"圣人",那他也只能是文字的采集或整理者。文字的真正创造者决不是神,也不是哪一个"圣人",文字是众人的集体创造。在已经发现的甲骨文中,同一个字常有多种不同的写法,而且文字越古异体越多,这正是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共同造字的结果。

上一条:个人简历中英对照词汇

下一条: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对应关系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