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汉语能力标准是建立综合、全面的汉语能力测试体系的核心,标准讨论稿的提出标志着教育部、国家语委主持的汉语能力测试研发项目有了突破性进展。9月7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组织召开"汉语能力标准"研讨会。仲哲明、李行健、季恒铨、陆俭明、白一宇、郑国民、石定果、谢小庆、巢宗祺、侯精一、王云峰等知名语言学家、中小学教研专家及考试测量学方面的专家对课题组研制的《汉语能力标准(讨论稿)》展开了热烈研讨。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刘军谊出席会议并讲话。语用司副司长张世平主持会议。
王登峰在讲话中指出,建国初期提出的"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语言文字政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普及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实现顺畅沟通,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和得体,提高国民的语言文化素质,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积极的贡献,是语言文字工作急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也是语言文字工作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汉语能力测试项目的研发是语言文字工作关注个人语文素养、关注社会语文素质提高的重要举措和着力点。非常重要,同时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要通过科学、有序、积极的方式推动这项工作。
刘军谊指出,标准决定了测试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是测试的核心工作,因此,《汉语能力标准(讨论稿)》的提出,是汉语能力测试项目研发的一个重大进展。在目前每年将近2000万人参加外语考试的背景下,出台汉语能力评价标准尤为重要,能够引导人们重视母语的学习和使用,社会对汉语能力测查的需求十分强烈。他同时强调,汉语能力测试不能使用行政命令去推广,而应该通过科学的标准和测试方式进行引导,为人们提供考查汉语应用能力的有效服务。
专家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他们普遍对标准框架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测试对象针对汉语为母语的成年人,测试强调语言能力的应用等表示赞同;对个人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能力不匹配的情况、汉语基本能力的界定、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汉语能力测试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同时对测试标准定为六级是否合适、起点定为初小水平是否过低、各级别之间的级差不等距等争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专家们一致认为,标准的制定还要考虑可测性,试题的呈现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突破现有语文考试的窠臼;标准可以原则性、概括性强一些,具体的内容交给测试大纲和试题来完成。
课题组表示将会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对讨论稿进行修改,并尽快着手研制测试大纲和试题,同时通过访谈、问卷、网络调查、试测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建立常模,进一步修改标准和大纲。
来源:教育部语用司
2009年9月10日